公司动态-NEWS
水生态系统构建STEP-2 水生动植物群落构建

水生态系统构建主要通过对水体水生植物、水生动物群落的系统设计,构建生态结构合理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的湖泊生态系统。水生植物作为生产者、水生动物作为消费者,二者是形成水生态系统生物网的核心,维持水体营养平衡,保障水质优良,使湖体更好的发挥生态、景观功能。以下链接讲述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技术内容,而本文主要阐述水生态系统中水生动物群落构建。





生物操纵调控技术

利用生物操纵调控技术构建水生动物群落,生物操纵调控技术包括经典生物操纵与非经典生物操纵,两个的区别在于经典生物操纵调控主要运用浮游动物,而非经典生物操纵调控主要运用滤食性鱼类。

我司主要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,通过可食用浮游生物的鱼类直接控制微囊藻水。鲢、鳙鱼能滤食10μm至数个毫米的浮游植物,而枝角类仅能滤食40μm以下的较小浮游植物。与枝角类相比,鲢、鳙鱼可有效地摄取形成水华的群体蓝藻、有效控制蓝藻,提高水的透明度,改善水质。








水生动物群落构建

水生动物群落构建主要是鱼类及底栖动物,根据食性差异及生活空间差异,通过设计合理食物链,更好地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。对水体鱼类群落进行调控,以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和改善水质。从实际工程角度,常用的水生动物主要为肉食性鱼类、底栖动物、浮游动物、滤食性鱼类。

肉食性鱼类要为鳜鱼、鲈鱼、乌鳢、大口鲶等,生性凶猛,主要以小虾,小鱼,螺肉等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。

鳜鱼



乌鳢


底栖动物主要为螺、贝、虾;常用的螺为梨形环棱螺和铜锈环棱螺,贝为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;虾主要为青虾。这三类动物均以腐屑、有机颗粒、附着藻类等为食,目的是通过螺刮、贝滤、虾摄,摄取水体中浮游藻类和营养盐,提升透明度、削减沉积物等,促进水生植物生长。


环棱螺

青虾

背角无齿蚌

浮游动物主要为枝角类、桡足类;通常称为水溞、鱼虫,以有机碎屑、细菌、藻类和原生动物为主食,目的与底栖动物类似,不过浮游动物主要在水上层,对藻类和悬浮颗粒去除效果更好,可以快速的提高水体透明度;浮游动物是大部分鱼类的开口饵料,所以想要浮游动物效果好,必须得先清鱼;同时投放微生物,建立有意微生物菌群。

 枝角类


滤食性鱼类常用的是鲢鱼、鳙鱼;鲢鱼主食浮游是植物,鳙鱼主食浮游动物。针对简单的景观水体生态修复,可以少量投放;但对大型水体,采用非生物操纵方法鲢鱼、鳙鱼摄取形成水华的群体蓝藻、有效控制蓝藻。


鲢鱼

鳙鱼

投放比例阀值

各类水体的营养结构及环境结构差异,投放比例无法形成统一标准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食性鱼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,投放一定数量、不同种类、一定比例配置的水生动物。

对于水生态鱼类群落的构建,在不同食性鱼类比例控制上,投放少量滤食性鱼类,同时构建肉食性鱼类群落调控滤食性种群鱼类数量以保护浮游动物。严格控制杂食性鱼类、草食性鱼类及底栖食性鱼类,为提高水体透明度,控制底质再悬浮,以促进沉水植物在吸收营养盐时能竞争过藻类。在水生态系统构建后,应对系统进行监测,追踪其发育情况,并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。

投放时序

根据水生植物生长情况、鱼类不同食性,采用分批次、分时序投放方式。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初期投放滤食性鱼类,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进行调控;水生植物定植后投放肉食性鱼类,对水体中杂食性类进行控制。

投放前须对鱼类种苗进行消毒预处理(低浓度盐水),并进行暂养、驯养。投放时,需结合水生植物及水质情况而定,否则鱼类越多、水越绿。


生态系统是有反馈调节机制,对水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类群的调控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类群,并通过食物网反馈到整个水生态系统。所以,水生态系统构建后要保持长效机制,需要跟踪监测、适时调整与管理水生动物种类和密度,为项目运维提供决策依据。


028-65787622

028-65787622

地址:成都市高新区锦城大道666号奥克斯广场C座2709